Your Growth Partner

淨零轉型321,循環永續馬拉松

最近常聽到一個名詞「碳焦慮」,弄得自己也焦慮起來,到底碳在焦慮什麼? 不是,是我們在焦慮什麼碳的議題呢? 淨零轉型321架構,在這場馬拉松賽跑中找到自己企業適合的配速,朝目標前進。

淨零轉型像場已經開始馬拉松,大企業就像正規訓練的選手,已經開始跑了。中小企業有些準備開始跑,有些還在暖身,有些可能還不清楚為什麼擠了這麼多人朝同樣的方向前進。但是新聞天天報、政府法規訂出時程表、客戶準備要求供應鏈配合,資金也將抽離高碳排量企業,這些種種訊息鋪天蓋地,到底應該怎麼做?


最近常聽到「碳焦慮」,那到底在焦慮什麼碳議題呢? 不知道為什麼要處理碳排? 要怎麼做碳盤查? 找誰來做碳盤查? 怎麼減少碳排? 找誰來協助減碳? 花多少錢做盤查、減碳、付碳費/稅? 我們還有多少時間準備?

這些想起來的確令人頭痛,但問題都是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做淨零(碳)轉型也是這樣,面對碳的要求,接受排碳是有價格有成本的,處理如何減碳,最後營運不可能零碳,那就以碳抵換或碳捕捉與封存,把最後的碳放下,達到碳中和的目標,進而滿足永續營運的目的。


簡單來說「淨零轉型321」,轉型可分為3個階段: 碳盤查、碳減量、碳中和;針對碳減量,有2大關鍵策略: 能源與資源;最終達成1個唯一目的: 永續經營。透過這樣的節奏,一步一步向目標前進,調整好呼吸與步伐,跟著好朋友一起跑,這樣才能跑得長跑的久。


首先,淨零轉型 3 個階段,一開始不要被碳盤查嚇到,中小企業處、工研院或顧問都可以服務,再配合簡單碳計算工具[註1],企業自己就可以先自己做碳盤點,找出排碳熱點。如果法規或客戶要求查證,再來找第三方認證單位做碳查證,雖然現在只有七間查證公司可以執行此業務,但2022年底將到十間,2023年會有更多合格的查證公司提供服務,逐步滿足政府法規要求2029年所有上市櫃公司均須完成碳查證的任務。因此,第一階段「碳盤查」,也就是碳盤點與碳查證,可以先開始盤點! 

 

第二階段「碳減量」則可以透過檢討2大關鍵策略: 能源與資源的減量策略進行。

以整體來說,能源的轉型路徑大致為節能與綠電,對企業來說,能夠省一度電,就是省3~5塊錢,而這省下來的費用將成為獲利,所以企業能做要先做。而綠電,一方面國家電力結構逐步調整,二方面自有廠房或辦公大樓的建築能源轉型,這些也都是可以探討的議題,企業可以思考的不只是花較高的錢購買綠電而已。


對資源來說,從政府5+2產業轉型與今年三月底的2050淨零路徑中的12項關鍵戰略,都點出「循環經濟」的解決方案。那什麼是循環經濟? 要怎麼利用循環經濟在資源策略上達到淨零轉型呢?

循環經濟是個思維模式轉變,也是個商業模式的新機會。過去大家不曾想到排放二氧化碳要付費,也未曾想到全球化供應鏈的進展下,竟然會因貿易戰轉成區域化短鏈狀態,更未預料到新冠疫情會讓全球幾乎8%的人都曾感染,封城或停工成為痛苦的經歷。這些工業時代以來,多生產多消費耗用大量資源的線性經濟思維,是沒有辦法做到淨零轉型的。

循環台灣基金會設計了一套循環經濟探索工作坊的工具來讓我們翻轉線性經濟的思維冰山,並從生物循環六階段與工業循環八階段檢視企業營運範疇,再以三個策略「產品服務化」、「高價值循環」、「系統性合作」往下展開。並與顧問(如悅智)與企業一同對商業模式、組織、目標設定、績效做法進行轉型。

當展開到商業模式時,透過商業模式九宮格畫布的工具,針對各要項展開行動方案才能做到減碳轉型。或許,企業現在無法拋棄原有的商業模式,但如同基金會董事長黃育徵所說,召集15%的員工一起討論;若有困難,至少也要找15%中的15%,也就是2%的員工來談,先讓一部分開始改變。而這也是所有轉型的起手式。


第三階段「碳中和」再投入碳捕捉封存、碳匯、碳抵換交易等,把最後一點碳折抵掉達成碳中和。

做了這麼多的努力,逐步往碳中和目標前進不外乎是為了繼續接單獲利、或是避免排碳的成本加上來後造成虧損。也就是說,達到碳中和是為了生存,企業是非做不可,但生存與永續生存有什麼不同呢? 有一部短片「用剩下的蠟筆」提醒我們,如果只追求自己現在美麗的畫面,留給下一代灰黑的世界,那不是永續,畢竟死掉的星球是沒有生意可以做。所以,淨零轉型唯一的目標就是「永續經營」,也就是永續生存,並不是個高大尚的議題。



[註1]目前政府單位提供的碳盤點工具有

  • 環保署國家溫室氣體登錄平台排放量試算工具 [link]

  • 經濟部工業局提供之排碳金好算[link]

  •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提供之碳排估算工具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