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Growth Partner

資通訊(ICT)產業的淨零轉型321

上個月520時,電子電機公會提出「台灣ICT產業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在淨零轉型上,不能只是用愛來驅動,更可跟政府與公協會的重點產業與投資中找到新的商機,結合商機來做淨零轉型會更有力量。 同時,淨零馬拉松跟大家一起跑,才才會跑得遠。 // 文承接「淨零轉型321。循環永續馬拉松」來讓我們對於這個轉型有更多了解

今年五月,電電公會在520的日子呼應三月底政府的2050淨零轉型路徑,也提出了「台灣ICT產業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以下簡稱ICT淨零路徑),的確,ICT產業產值佔工業總產值58%,佔出口總值60%,也在用電大戶總數中佔了40%的家數。因此,台灣要淨零轉型,大哥地位的ICT產業不先跑怎麼可以! 但是,ICT產業中小企業家數約佔整體88%,在這個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產業中,企業更需要知道如何面對碳議題,進行淨零轉型,才不至於有碳焦慮,而能夠永續經營。

[ICT淨零路徑原文: 台灣ICT產業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_20220520電子版.pdf]

以下,我們利用四個問題來解讀資通訊(ICT)產業如何面對2050淨零排放,中小企業如何進行淨零轉型。


一、淨零轉型第一階段「碳盤查」,眾多中小企業組成的ICT產業要怎麼進行碳盤查呢?


首先,在階段一「碳盤查」階段,企業需先掌握政府的時程表與範疇。

以時程表來說,大企業將於2023年起需盤點完溫室氣體排放後,進行揭露;目前環保署平台上以登錄完成盤點與查證的廠商在2020年已有287家,共計2.22億公噸 (全國2020年總排碳量約2.6億公噸,已佔大部分的碳排放量)。中小企業的時程要求則為2026/2027年盤查,2028/ 2029年完成查證。目前合格可發查證報告的公司只有七間,資源有限,雖然政府陸續認證導入中,所以對中小企業來說,先做到「碳盤點」,讓大企業先進行碳查證與申報碳費(2024/2025),待查證資源比較多時,再進行查證,以減少不必要的成本與時間花費。

以範疇來說,參考環保署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作業指引」要求,中小企業先以碳盤點工具協助進行直接排放與能源間接排放的盤點,先找出熱點準備做減量動作。另外,就是配合客戶要求,以目前階段來看,客戶多以要求碳盤點揭露為主,如果真的要求提供碳查證報告,不妨跟客戶提出計畫時程與費用考量。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與工研院合作,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電電公會)等也同步會對中小企業或會員企業提出協助,如有需要可主動尋求協助。

二、碳費與碳關稅的影響如何? 以及要如何因應? 


首先須了解碳費、碳關稅(邊境調整機制)等意義。 (參考CSRone 「5項基礎概念,一次看懂「碳定價」!) 

碳關稅如同其他貿易關稅一般,當一個國家或區域開始執行這方式後,其他國家或區域將紛紛效尤,如歐盟2023年試行五大高碳排產業(水泥、肥料、鋼鐵、鋁、電力)申報,2026年起開徵(進口廠商須購買憑證,不然會罰款),而美國也將隨後開徵,台灣的氣候變遷因應法也將入法。因此,這將形成無關稅同盟的新的碳貿易機制。


在淨零轉型階段中,可分階段來因應這議題:

1.「碳盤查」階段: 

碳費是依組織報告疆界來申報溫室氣體排放(ISO14064-1:2018),因此,相關能源或資源的使用需利用ERP系統(數位轉型要跟淨零轉型手牽手),把相關紀錄留存下來;而碳關稅也須將產品的原物料表與產品生產過程把碳足跡記錄下來,申報時才能有憑據申報,否則進口國將以最高碳排放量來估計計算稅收。這是個大任務,所以產業中的大企業將著手展開,中小企業可以先配合執行,來逐步掌握這部分。


2. 「碳減量」階段: 分成能源與資源兩大策略面向來看: 


1) 能源面向: ICT淨零轉型提了5個策略做法,包含節約用電、提升能效、建置使用綠電、儲電應用、電力交易等。依序省電、提效優先,這部分如能產生溫室氣體減量效果,可參考環保署的減量方法來申請減量額度(可移轉、交易)。

2) 資源面向: 循環經濟模式為重要解方,從商業模式開始,產品與服務設計,原物料使用、製程改善、發揮資源價值回收再利用、延長產品生命週期、以及壽命終了時把有價值的原物料再生再利用等。這就可以從「工業循環」的階段中,與企業的核心能力或營運範疇對應找出新的機會,投入先行(pilot)資源來建立循環經濟的新模式。當資源使用的減少,除可減少碳排放量外,更能直接降低供應鏈的風險,甚至透過產品服務化方式建立跟客戶更緊密的關係。


3) 內部碳定價機制: 排碳是有價的,中小企業對於成本與獲利是非常敏感的。因此,當內部先將排碳給予成本價格後,生產製程的優化、能效的提升,原物料的選用或設備投資決策等,就可以有超前部屬的準備。進一步如同台達電的做法,總部將收到的內部碳定價費用後,投入開發減碳技術來為集團未來生意機會做準備。

3. 「碳中和」階段:  當企業已進行碳減量後,剩餘的碳排量只有兩種處理方式:
1) 依法規交碳費,目前氣候變遷因應法送入立法院,大約2024或2025會開始徵收碳費,並且從碳排超過2.5萬噸的排碳大戶(發電、鋼鐵、石化、水泥、半導體業)開始徵收。
2) 交易「減量額度」來折抵自己的碳排放量,目前台灣還未有交易市場,所以可能會有人處理仲介,但要注意台灣的是採自願減量專案所得到的減量額度,跟國外碳交易市場的不同,而且因為台灣碳費每噸價格較低,所以買碳權如果高於付碳費,可以再多做評估成本差異。


而在這階段,考量到各國的碳邊境調整機制 (不只歐盟),這樣的碳關稅制度,有什麼值得注意的呢? 

1) 當歐盟碳邊際調整機制上路後,歐盟會有配額、也會將進口商在出口國已繳交的碳費扣掉,甚於部分再要求進口商購買憑證來交碳關稅。如果未依規定交付,則罰緩的金額高於碳權價格。

2) 碳關稅是種新國際貿易的型態,台灣ICT產業生產基地布局全球,電電公會因此建議政府建立建立一套台灣「國際及兩岸交叉碳關稅平台」,協助廠商面對與處理這方面的關稅制度,維持出口競爭力。

總之,能先減量對於日後要付的碳費、要買的減量額度(碳權)或碳關稅都會有幫助,所以企業仍應先著重於減碳的行動。


三、ICT產業中,中小企業佔比約達88%,那法規要求時間還沒到,客戶也還沒有要求,那需要做淨零轉型嗎?


首先,ICT產業包含電子零組件製造業、資訊通訊製造業、電力設備及配備、ICT服務業、ICT商品交易業等。 如果也產業來看,製造相關的企業有14,788家,中小企業佔比88%,分布整條供應鏈上下游。以法規時間來看,或許到2027年才會被要求到,但政府政策以大帶小,從大企業要求起,再由大企業跟供應鏈合作廠商逐步要求。從碳盤查來看,當大企業被要求進行盤查範疇三範圍,上游原物料碳足跡(類別四)或下游使用或銷售產品的碳足跡(類別五)時,供應鏈也會被要求提供相關碳足跡資料。換句話說,時間可能會因為供應鏈要求而提前。


積極來看,淨零轉型的目的在於讓企業的"排碳成本"減少,也就是碳減量動作。而碳減量的兩手策略「能源」與「資源」,能源方面能少用一度電就是省一度電的成本,轉為利潤;資源方面,嘗試導入循環經濟的思維來看新的商業模式,先讓一部分人在組織內動起來嘗試新的模式,從商機拉動轉變。那這樣會有什麼樣的效益呢? 


  1. 商機拉動轉型,有預期營收與獲利來跟投入資源與成本來做效益評估,這對公司決策層會更直接且具體。

  2. ICT製造業中,很多廠商會取決於客戶的要求而做改變,當客戶還沒有要求要思考循環經濟時,企業無法自行做改變。因此,原本的營運無法因轉型而停滯,需要投入部份資源來做新的專案,先以較小的規模、可掌握的範疇來做,當有效益產生再逐步擴大進行,甚至提出結果說服客戶採用。

  3. 風險與成本是經營考量的兩大重點議題。供應鏈斷鏈短鏈已成趨勢,取得原生物料越來越困難,即便取得,成本也越來越難管控,這些因素都會對營運穩定造成影響。


從資源面來看,過去線性經濟模式輕忽了原物料的取得越來越困難,取得後無法完整發揮其價值,很多生產過程中的副產品無法再利用而廢棄;在追求生產越多賣越多的模式下,”剛好"的品質概念或較少的耐用年限創造了計劃性汰舊問題。產品生命週期結束後,仍有價值的原物料或資源只能廢棄處理,而廢棄物又得花更多的成本來處理 (參考廢清法的修法,將新增資源循環推動費等)。因此,轉型循環經濟模式,從營運範疇分析,針對產品或服務所處的循環階段來做資源循環的再設計,新的商業模式、產品或服務、延長使用壽命等,打破過去一次性賣斷的想法,同時讓企業能跟客戶保持長期服務關係,這也就是ICT淨零路徑中「資源循環回收再利用」的循環經濟策略行動。


歐萊德葛望平董事長曾說: 「現在做是建立競爭力,未來才做則是考驗生存力」,淨零轉型是場已經開始的馬拉松,距離2050年還有28年時間,找到自己的配速,建立能永續經營的競爭力會是ICT企業所需要思考與準備的事情。


四、電電公會提出淨零排放「三大路徑」、「八大策略」、「六大機會」,那企業要怎麼做呢?


整體說來,電電公會以商機驅動轉型,以增能提效合作貫穿淨零轉型三階段。

分述如下:


「三大路徑」為減碳、增能、負碳,其中減碳也就是碳盤查與碳減量中所可執行的項目,增能則在能源策略上的新機會,負碳則為碳中和階段不可或缺的新技術新商機的開發,把剩餘的碳進行折抵後達到中和。

「八大策略」以淨零轉型三階段來達成淨零策略。

第一階段「碳盤查」進行加速盤查(盤點)策略,了解企業的排碳熱點。

第二階段「碳減量」以能源面有提升能效、節約用電、建置/使用綠電、儲電運用、電力交易等;以資源面則為資源循環回收再利用。

第三階段「碳中和」則針對碳權碳匯來做剩餘排碳量的抵扣選擇。

「六大機會」則可分為增能、提效、合作三類,充分發揮ICT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創造新的商業機會並以此驅動淨零轉型。同時,對應行政院2050淨零轉型路徑中的9000億的轉型計畫對應,讓企業搭上政府與產業支持的發展列車。



最後,電電公會也依此提出協助推動ICT淨零轉型的六大措施,對於身處企業界的我們,也可以看看如何在這趨勢前沿上順勢前進。

  1. 從數位轉型到淨零排放: 整合數位科技來開創智能低碳商機。

  2. 布局再生能源、儲能系統與智慧電網:  產業提升、能源轉型,再生能源發電分散化,智慧電網平衡配送,讓能效提升。

  3. 整合技術能量開創電動車產業:  ICT & IoT整合能力,與完整汽車電子供應鏈,可建構此產業的生態系。

  4. 協助會員廠商加速碳盤查: 雖然提出5步驟,但唯有碳減量,才能讓承諾達成、讓碳費用降低。(排碳,真的有成本!  企業可以參考台達電的內部碳定價做法,或採用碳的影子價格來做為投資決策的考量)

  5. 推廣生活轉型: SDGs 12 的責任消費與生產目標上,聯合國先強調責任消費再強調生產,也是因為消費習慣也會轉型,如同疫情下,遠距工作等改變過去工作的模式。而電電公會也提醒使用服務取代擁有產品的生活方式也將改變企業過去銷售的模式。

  6. 加入國際組織: 淨零轉型是跨越政治疆界的議題,因此積極參與國際倡議組織,跟供應鏈客戶一起達成淨零目標,這樣既提升企業競爭力,也提升國家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