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Growth Partner

總部工作經驗

總部是創造單位,是建立讓各國可以複製的最原始樣貌的地方。如何有效地找到創新管道,如何建立有效地溝通平台,如何找到適合當地文化、適合產業的工作方式很重要。專業及與“人”的關係,是能在總部工作很重要的條件。

從2011年到現在,已經在總部工作超過六年,應該可以是時候談談了。

所謂總部,就是創造單位,而非複製單位 (不含複製別家公司的作法),是建立讓各國可以複製的最原始樣貌的地方。 可以想見,創新管道innovation funnel很重要。這裡包括:自己創造產品/服務,新的商業模式涵蓋“買賣公司”(merge & acquisition) 。

同時因為要建立有效地全球化,總部還需要把溝通骨幹建立起來,比如:產品的SAP,國家間的溝通平台(包括:資料的存與取,人員的溝通平台),統一的業績報告、資料輸入及評估等(如:各國年度預算規劃有統一輸入平台及各國產品績效分析)。

還有一些因為不同產業而誕生的部門,如:技術資源部門,實驗室, 臨床研究部門,及總部才會有的投資者關係及企業溝通部門等。

另外,總部也是可能是新部門或是新組織的領頭羊,實驗新的做法,如:我當時被選進去的solution部門。

因為這樣的多元性,在總部工作環境很有趣,也很多機會。

整體而言,我承認,總部的人離實際生意非常遠,所以有生意心態的人不太多。 我曾說,我這做行銷的人到了這個醫療器材以“優質產品”著名的瑞士公司很不被看重。因為一來他們覺得“產品”才是神,二來,瑞士並不如亞洲或是美洲這樣的商業化。在這幾年經濟景氣不佳/有裁員風波的狀況下,才漸漸地開始重視生意。但是在分公司,他們談的都是怎麼推銷,就跟在台灣一樣。

另一方面,因為總部工作內容的關係,他們也得離生意遠一點才能好好提供各國最好服務。 因為總部所做出來的東西要賣到各國,流程必須規劃地非常嚴謹。從專案團隊組成,對內各部門溝通,對外客戶做焦點小組測試,確認產品研發,產品登記/法規,產量預估系統,前測銷售(limited sales release),商業推動 (成立團隊),推動各種工作坊,建立意見領袖小組,業績評估系統設定、報告及追蹤。 換句話說,就是專業分工變得很重要,每個人都是行業裡的菁英。

我也在地方市場做了很多年,感覺最大差異就是 1、計畫做得很完整/清楚的建構 (很多流程圖跟圖表)及“細”很多;2、 行銷手法得保守些,因為需要適用全球;3、很多角力: 區域老闆之間的權力爭鬥、市場在總部發聲的機會、總部各大單位之間的角力。 (比如說: 我剛來的時候亞洲市場根本沒人鳥,我們的制式國家推定裡面都只有歐美,亞洲根本不在討論範圍內。 現在還是第二戰線,但是,新CEO對亞洲的重視,還有亞太老闆自己做自己的有聲有色,現在越來越多人對這塊市場有興趣) 區域老闆的力量會決定產品研發的方向跟人事的佈局。而總部的人事變動與股價變動密切相關,我們很多的消息都要小心處理。

人,大概是在總部工作最有趣的地方。同事們常常不在,有可能是出差,或是在家上班。但是這並不會影響溝通方式(公司只規定,若是你在公司,每天9am-12pm,2pm-4pm人要出現在公司)。 我剛來的時候,四點要先離開去看醫生,我跟我老闆說一聲,他說你不用跟我說,反正你接收會議邀請,你能出席就好,我不會管你這些。

(註記:我們這裡連吃午飯,同事們都會發會議邀請,否則當場常會找不到人一起午餐的,誇張吧!)

總部裡面的產品經理通常都是至少三十歲以上,因為應對的通常是各國的行銷總監或總經理,所以也得有些經驗。 不過當然不乏在國家待過兩三年,表現很好被拉上來的人,但這些人都有條理分明,很能與人溝通的個性。

建構式溝通方式很重要:因為大家不容易聚在一起,會議通知通常要至少一週以前給,所以會議目標要很明確 (我們常碰到對方拒絕會議的狀況,理由常是:會議目標不清楚),各自要先準備自己的部分,開會就得有結論。 當然也會碰到不準備的人跟沒有效率的會議,不過,我覺得我現在公司vs以前在台灣工作環境比起來,機率相較小一些。 

自己決定自己的工作:我是到了瑞士才有種“這裡人把你當個成人看待”。 在台灣,我覺得我們盡量會至少有一個同事跟你一起出差,至少有兩個人一起做個project。 或是老闆會跟你說你要做A,B,C,D。但是這裡很不同。 我到公司上班的第一週,秘書安排幾個我應該要見的人的會議,我坐下來,對方問“你想知道什麼?” 我心想- 你不是應該跟我交代什麼?怎麼會是我要主導問題?剛來的時候,我迷失了一兩週,覺得怎麼都沒人跟我交代怎麼做,要知道什麼。 原以為是歧視或是別人/老闆太忙,結果發現,大家都這樣。 你自己要主動設定問題跟人聊天/問問題,建立自己的網路,到處自己看網路資料,自己決定哪件事情要先做? 哪些國家你想拜訪? 就這樣自己把這些線接起來,找到自己的工作方式,決定自己的工作目標及想要被評估的方式。 然後“說服”老闆及工作夥伴。 也是因為這樣,自己要訓練說話/說服方式。畢竟,這些人都是在找“創新管道”,有架構性的找到切入點,並且確認主要國家的需求能被滿足,是要能過做總部龍頭角色很重要的條件。

我不確定這跟我在總部上班有沒有關係,或許是因為我所處的文化,但是,這的確是讓我很開眼界的地方。 你要主動。 若是你想要被動也可以,那別人就可能會”主導“你。

我的時間很珍貴:剛來的時候,我的團隊是負責數位科技的。有種第一次有人把”工作小時數“當成最重要的專案推動是否能成行最重要的關鍵。以前在台灣案子開始規劃時,做個預估上市時間跟大概的執行時間規劃,所有的團隊就是盡可能地去執行。但是,我當時的團隊不是這樣。有多少個工程師,每天有多少工作時間,每個負責的人建議需要完成的工作時數,來bottom up來推估上市日期。(不確定跟產業有沒有關係,但這不是以前我做消費品的操作模式)

在總部,與人的關係是重要功課,對訊息的掌握,找對人讓做事有效率。對於中型的全球公司,要成事還是得先成人。

剛開始的時候,我對各式人種/文化有高度興趣,對自己做很多深切地反思,甚至看不慣自己的文化。 到現在,除了吸收別國好的文化之外,更是慢慢地接受原來自己的行為跟自身背景關係這麼密切,開始內化接受“這就是我”。 再多說一點就是,開始會把人當人看,不是先用他的背景把這人先框住。 尤其這幾年,各國飛多了,也看了很多,我覺得真的想要欺負你的人真的很少很少,但是,他們不認識你,剛開始想要吐吐你,看你實力的人倒是不少。總之,自己要把自己先撐起來,贏得別人的尊敬,就算你長得一個亞洲樣,講起話來,人家還是會聽的。 反之,我也是這樣期許自己,就算是小國或是強國人,他們的實力跟如何對待別人,才是決定回應的方式。

最後講個總部也會很注意的事情 - 文化敏感度。 總部在推動一些活動時,得對各國的文化有所瞭解。比如說:我們從不寫聖誕快樂,卡片上也不用聖誕相關的圖示,如: 樹或是星星。 因為,並不是大家都過聖誕節,我們這麼做會得罪非基督徒,如猶太人,所以,我們都是寫happy holidays。  

對想到歐洲工作,想在總部工作的人,希望有機會能與你們更深入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