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Growth Partner

「強化管理」是台灣品牌進軍大陸與全球的根本

提醒攻打大陸市場的企業,在大陸只有很少的優勢,但是卻有很大的挑戰,若一定要去大陸,也許可以先從一個區域練兵,太快變成全中國的作戰佈局是會有蠻大風險的。

若要談台灣品牌的全球行銷,當然非宏碁莫屬。宏碁是早期就在全世界打下品牌基礎的公司,而其他很多台灣的公司都想著先在大陸建立起品牌必要的根基後,再將品牌推廣全球,他們的論點是:台灣市場太小,若把大陸當成本土市場,就可能成為實力較強的品牌,進而擴張到世界上去。但這些廠商卻正在歷經到激烈的競爭,一個原本以為是本土市場的大陸市場,實際上卻很像國際市場,因為全世界所有強的對手都已經在那裡!

如果偷偷在越南發展一個品牌,其他對手可能還不太注意,也許比較有機會成功,但在中國大陸沒有一個對手你躲的掉。因此,若能夠在大陸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以後在國際上競爭力必定很強,但此過程卻是非常坎坷,所以台灣廠商不得不加緊強化國際管理的能力。

早期大部分人都認為台商去大陸會有一些優勢,例如我們是同文同種,進入市場比較容易、找到合作伙伴比較方便等等,但這個優勢比起其他重要競爭因素其實只佔一小部分,後面還有很多頭痛問題要面對。

更為重要的競爭因素是什麼?其實到國際上建立通路有太多事情要注意,舉例而言,很多台商到大陸市場上去第一波就敗陣回來,都是因為應收帳款的問題-就是被通路伙伴把錢拐走了,或是被惡性退貨變成不良品,於是只得緊急撤兵先觀察再說。其實走到任何一個國家的市場都需要好的管理,沒有一個國家不會碰到這些問題,固然大陸市場更容易遭遇此風險,但換個角度看其實是很多公司的管理還沒有準備好,因此才走第一步就碰到地雷。

這兩年很多美國公司都是因庫存而產生虧損,這說明這些問題是在任何市場都會出現,且是稍微不注意就會出現,而非僅為特例。如果沒有好的內控機制,沒有公司可以承受得起這種比較大的損失。現在大家都在談台灣的產品缺乏創意,其實公司經營最根本的還是管理要先做好。

過去台灣靠代工起來的公司只是交貨給一些國際大廠,甚至取得不錯的付款條件,比如說15天或30天的付款條件,這在公司管理上是化繁為簡,等於是讓品牌廠商處理一堆應收帳款的事,然後一次付清給台灣業者,等到我們自己做品牌時,沒人去幫忙處理帳款與付錢的事,也沒人保證你貨交出去一定有收入,所以這就頭痛了!在大陸衝的愈快的,頭痛的就愈快。如果你去越南倒了,頂多損失一兩千萬元,但在大陸被倒,則是遠不只這數目。所以說不定有些公司從小一點的國家切入,建立的基礎會更穩固。

若打大陸市場會馬上碰到對手的一軍,這些人裝備精良,管理都有悠久的歷史,而你卻還是在一個學習的階段,所以往往一邊打一邊交學費。台商還有一點吃虧的地方是較大的外商常常與大陸政府有較多的協調機會與談判籌碼,大陸本地廠商也有各自的人脈,這方面台商是比較缺少的。

此外,大陸跟很多已開發市場比起來,嚴重缺少一商業社會的機制(institution),這其實包括文化與法律等方面,舉個最明顯的是錢的流通的機制。一個成熟的商業社會可以讓台商很快地去發揮我們擅長的彈性與速度,但在大陸這種機制現在可能還差蠻遠的,更嚴重的是缺少信任的機制,就是因為缺少信任機制,所以頂新賣「康師傅方便麵」才要求經銷商要抱著現金來,以避免賒帳、信用卡、支票等問題。


此外,在其他發達國家保險業或公證等業務都很蓬勃,很多機制來幫廠商作保證或中間公證,而在大陸是很不足的。

大陸從共產黨統治後整整跟外界隔離數十年,直到1993年全中國外貿額佔全球貿易額比例才超過1928年時的高峰,等於從1928年以來中國與外接軌的貿易有65年是虛度的,這中間大陸並沒有去推動西方已經很成熟的商業機制-共產主義不需要這些。現在商業機制正在努力形成中,但不會那麼快成熟。

許多人擔心若先打其他國家而後攻大陸市場,可能位置都被對手先卡好了,不過這也不盡然,因為先去的可能會倒。當然現在大家都是不甘落後的心裡,不過還是得強調,有些公司是靠卡位成功,但還是有些公司即便後來才進入,還是能靠好的管理成功的。

必須提醒這些攻打大陸市場的企業的是,我們在大陸只有很少的優勢,但是卻有很大的挑戰,外商在國際管理的經驗比我們多很多,稍一不慎便會出現問題,若一定要去大陸,也許可以先從一個區域練兵,太快變成全中國的作戰佈局是會有蠻大風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