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的上班族桌上都有些什麼呢?桌上型電腦、螢幕、鍵盤、電話機?
大概在八年前,我們公司的配置就已經是人人筆記型電腦、螢幕、鍵盤及“耳機”,桌上型電話被撤掉改成cisco的網路電話。你還是有專屬的室內電話號碼,只不過,只要你的電腦在哪,人人都可以打“室內”電話給你,即使你是在海外。而我們有個app,當你要出國的時候可以申請你需要的漫遊量,一般而言,不管你去歐洲哪個國家,你選的價錢所有歐盟都涵蓋。而且,公司也用SharePoint所以在各地要連線拿自己或是團隊的檔案很方便。我自己也用One Note,我主持會議時,當場就會用note寫下會議記錄重點,讓大家都看到所以省了後面“理解”會議的內容或甚至用ppt直接畫出邏輯(圖表啦,流程啦),所以若不是需要畫圖,大部分時候目前的工具是足夠使用的。
大概是這幾年,web mail也可通,你只要輸入與平時登入電腦的帳號與密碼,加上輸入手機裡的認證碼,你就可以在不帶電腦回家的狀況,用家裡電腦看公司的信箱。
坦白說,在家工作對我們而言是平常不過的事情。在公司,一般而言也不會有人管你在不在座位上。你只要會議時有出席(實際出席或是虛擬)就可以。我們合約上面是寫你九點到四點原則上要能夠“找得到”,但是並沒有說你人得在公司。再者,在總部的我們都是飛來飛去,一個skype或是teams,還有scopio的視訊會議裝備在電腦裡,在哪沒差。至於電腦使用出問題,我們也不是拿電腦到IT找人員修,而是寫個信給help desk,IT人員會與你連線控制你的電腦線上修。
另外,善用你的行事曆。因為電子行事曆開放的權限,同事們可以依你有空的時間表來邀會議通知,所以,你得保留做事情的時間,我們就很習慣鎖住一些時間來做事情。現在,少了有人直接到你的座位"打攪你",反而能夠讓工作效率高一些。
這一個月在家工作,雖然沒差,但是因為完全沒了面對面的機會,有些需要面對面講的事情,你的肢體語言跟塗塗抹抹的白板就得找替代品。或許,公司下一步是會發給大家一個電腦筆,然後每個人都可以寫那個“白板”。
另外,歐洲是個很重視"互動"的地方,所謂的networking,只剩下單一,主要聽聲音的networking。以前透過大型聚會或是大型presentation可以交流,甚至感覺風向球。到底怎麼嗅出公司未說出的方向動態的的機會沒了,接下來會怎麼變化,繼續維持這種實體的networking互動,會是個有趣的觀察重點。
我得說,這一個月從心理層面來講,倒是有些不同。或是因為業務們不需要忙著見客戶,各個公司都積極在短期推出各項培訓課程,非業務反而在短時間工作量變大。
看趨勢,我覺得,區域整合會更厲害。比如說:
Help desk根本就可以跟別的公司共用,不需要自己公司專門設置人力。我們的電腦維修部門已經是跨國服務了,但是我可以猜想若是景氣更不好,有可能這是可以外包的。(題外話,我前幾天要停信用卡,打那個銀行服務電話,負責的根本不是我的銀行專員,而是一個專門負責停卡服務的公司。)中國這陣子不就是讓工廠的員工可以跨公司服務,一方面讓廠商的成本降低,一方面讓員工可以有完整的薪水。
辦公室空間:既然嚐到在家工作,工作還是可以完成的甜頭。公司可以想像減少辦公室座位。讓真的需要面對面會議的時候,同事才需要到辦公室來上班。又或者讓幾個人共用一個座位之類的點子。
數位化升級會更加速:我們公司是已經走在很前面了。但是我知道不少公司為了省成本,員工沒有手提電腦,若是不能去公司上班,生意完全不能做。就算有,電腦頻寬不足,速度太慢,再或者,保密措施跟防毒環境沒有準備好,這些基本障礙在這個時刻變超級凸顯出公司競爭力。
電子商務更不需要過多著墨,這會是一條不歸路。業務必須要重新思考他們的角色,不能是“收訂單”的人,得要變成類似“顧問”的角色並與客戶建立“虛擬社群”的關係。一個搭配很好的“電子自動化流程”也變得很重要。讓業務能夠被充分授權,在客戶面前就可以決定很多價格條件跟方案,這個業務才會有存在價值。
非全職:在歐洲已將相當普遍的兼職工作,我想可以是個誘因引進台灣。歐洲都是用百分比來溝通,比如說:80%, 60%工作機制。80%就是一週工時少20%,一天不去公司上班,或是八個小時分配到幾天。這樣能夠讓更多人有就業機會,減少大量失業潮。另外,很多不想要全職的人也有機會上班,比如說媽媽們。
我最近在負責的一個專案是業務專用的電子商務平台,後面是SAP支援的系統。簡單說,業務可以在這平台上面點選產品、輸入想要的數量與折扣,系統會告訴業務是不是可以直接發送這個報價單給客戶,若是超出折扣範圍會跳出需要主管同意的畫面,並且在輸入理由後直接發送到主管簽核。
對於我所屬的數位化產品部門,這是個非常重要的”發明“。沒有這個工具以前,業務要花幾乎一個小時寫一張報價單。原因是
產品上市速度很快:不像是別的品類的產品,數位化產品一年上市好幾次很平常,要讓業務知道現在正在可賣的產品有哪些,每次去各個國家跟業務拜訪客戶,都會發現原來業務不知道這產品已經上市了。或者價格改了,業務也常常不一定跟得上訊息的腳步。
產品太瑣碎:一個數位主產品通常有非常多附屬產品要列進去。比喻就像是你買一台筆電,後面還有電源線啦、轉接頭啦,等等一堆常常記不住的小東西。
折扣多元、複雜且變化快:硬體跟軟體的價格折扣五花八門,更遑論我們有不少第三單位的產品授權讓我們賣,所以折扣條件很複雜。因為附屬不同品類,折扣同意單位也會不同。
這個平台解決了上述的問題。另外,對於現在景氣下滑的環境,好處是
融資的方案也整合在裡面。多少報價單的金額可以接受融資,又可以有幾個百分比的融資利息都一目瞭然
報價單裡面自動含了需要的合約或是一些產品跟公司說明
業務不需要記得複雜的報價單審核過程,反正就是按著平台的設計走。
報價單完成可以直接發送給客戶。當客戶開了信,業務也會收到已讀訊息。客戶可以在線上接受報價單。之後這會推送到訂單組下訂單
總部更可以用這套自動化系統確認業務不會操作過低折扣,而影響產品的利潤。
這個自動化程序,讓需要耗時耗力的狀況得到大幅改善。更重要的是,公司更可以及時地監控價格,不允許有“出格”的報價單出現。
數位化:回來講個人。在亞洲,我們早就習慣身邊有Line, what’s app甚至臉書,而且這是不分年齡層的。沒有紙張,只有電子帳單,我在快十年出國前,在台灣就已經是稀鬆平常。瑞士,大概是這過去三五年才開始推電子帳單。這種事情上面,我可以大膽地說,歐洲,至少有五年的落差。
這裡還是個很“面對面講”,“不喜歡數位科技”的環境。因為邊境關了、封城(瑞士也不算封,就是餐廳學校不開),許多爺爺奶奶無法如計畫在復活節見面,他們兩老得摸索怎麼弄skype, what’s app,才能跟兒孫見到面。對於七十歲的長者,要突然學會這些,實在是不容易,但是,卻是一條不得不走的路。
商業上,若是業務無法與客戶面對面見面,他們也是得想出“虛擬”的相處模式,而且是可以強化感情的介面。業務得推出自己的社群經營,用what’s app給客戶tips&tricks甚至偶爾送出些好玩好笑的遊戲、加上有用的業務客戶之間的商業介面,最後定期來個virtual coffee break(就是約好客戶或是同事,彼此先倒好咖啡來個視訊),我想蠻重要的。
在家工作,我想,有更多自己的空間,能看清楚自己。或許這接下來這個比喻不完全對,但是,我是這麼想的。
團隊就像是合唱。你看到最近很紅的虛擬合唱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ORYTLe3_2M&fbclid=IwAR1lw40Il2o9r0tvL7mxNo65hYiKYwp4TBLY5HkU1gSHRj36hLDlNKESmvI,
我的感想是:自己錄下自己的聲音,對於合唱界的人來說很新,因為我們習慣跟大家一起唱,幾乎聽不到自己在唱什麼。但是,這大家work from home的大招,反而第一次讓自己聽到自己在唱些什麼,進而修正。
然而,這樣把各自聲音合在一起,絕對與你能夠比鄰而唱,所產生雞皮疙瘩的和聲之美完全不同。那個指揮給的節奏、情緒,你一個人感受與跟別人一起感受,是難以相擬。但是,現在,我們得試試這樣的新方法,錄下自己的聲音,並且體會新鮮。
最後,疫情下會更有未來的不是資本雄厚的,而是可以趁著疫情觀察下更順時變化的。台灣,趁機準備些觀光促銷吧。當疫情和緩後,大家想出國,考慮的點會多了“疫情安全"的地方。西方人最近常在電視上看到台灣的疫情處理,一個地方不太大,很多人沒去過、可是有山有水、又親和力高的地方,會是很好的選擇。台灣觀光局,結合防疫的結果,開始準備些廣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