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Growth Partner

循環設計策略

品牌商想推新產品,消費者想買新東西,但背後天使的聲音告訴我們要減碳,那到底要怎麼辦? 循環經濟的設計策略,有六個建議的策略,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參考。

日前網路報導藍芽耳機兩耳電池電力大不同問題,而一付真無線藍芽耳機要幾百元到近萬元,但當不小心掉了一支,或是真的發生兩耳電力大不同問題,我們到底要一氣之下再買一付,甚至還有新的充電盒;還是就忍受單聲道呢? 那淘汰的耳機,是丟垃圾桶還是消失在深不見底的抽屜中呢? (聯想到APPLE 推Air Tag的影片)

在研究循環經濟的中間,發現產品壽命變短,就會讓消費者買更多;這是線性經濟下,鼓勵生產、鼓勵消費所必然的結果。所以,我們消費者不妨想想,如果東西還能用就持續用或轉給需要的人用;如果能修就不要丟;如果不能修就回收,讓專業的回收來拆解再製(零組件)、或分解再生(原料)而問題是,回收的逆物流怎麼做的簡單?

 對於產品設計的品牌或製造商來說,循環設計或Eco-design 有六個策略,也跟大家分享。

 1) 設計與使用者的連結與信任 (attachment & trust),這會讓使用者愛用、常用,而不是用沒多久就擱置一旁。例如一支筆上如果有自己的名字,基本上也就比較不容易丟。(很多層意思)

 2) 耐用性設計 (durability),過去設計不要over quality 的思維,電子產品2-3年就應該會壞,這樣的設計理念或許應該重新思考。(6 sigma 再起?)

 3) 標準化與相容性設計 (standardization & compatibility)USB-C 讓充電器規格相容,供應商就不用附充電器,我們也就不會有這麼多充電器躺在家中各處。(我家就有5-6個,真的是隨手都可以拿到,跟衛生紙差不多)

 4) 易維護與維修設計( maintenance & repair),現在的電燈其實就滿好,如果燈泡壞了,徒手就可以更換燈泡。那其他的產品呢?  (能修就不要丟)

 5) 可升級與適應性 (upgrade & adaptability),攏係阿Qㄟ陰謀(哈,古早的電視口條),技術提升、速度變快,消費者便利度提高,所以產品跑不動只好換新的? 我覺得這無可厚非,但世界的進步並不是同時間大家一起升級,甚至同一地區可能不同市場區隔的使用者需求也不同。所以,產品設計上如能考慮升級,自然最好;如果因技術的疊代,那退役下來的產品如何回收給需要的人使用,這個循環就變得很重要。(也是門生意)

6) 容易拆解與重新組裝 (ease of disassembly and reassembly),這也是易維修設計,與回收後再利用的關鍵。產品屬性很多,過去較少將此點放入設計考量,因為使用者壞了,就買新的,壞的就丟掉。但有多少資源可以被丟掉,地球可以承受多少垃圾,新的資源造成多少碳排等。這也是為什麼線性經濟走下去會卡住的原因。(缺料超痛苦)

我承認,要降低消費的慾望是很困難的,但是品牌或製造商呢? 與消費者的關係除了買更多外,還是有很多面向可以經營。消費者追求慾望,是不是一定要擁有產品還是可以著眼於使用呢? 或是擁有之後的回收逆物流,讓退役下來的產品可以成為可用的資源。

還有很多議題可以思考。